日”依美求存”军事战略主要体现在什么时期
日”依美求存”军事战略主要体现在“攻势作战”时期。
“攻势作战”(1949—1969年):
国民党退踞台湾初期,基于当时世界政治格局和台湾特殊地理位置,美台在反苏反共方面达成高度一致。为维护美台共同利益,美国不断给台湾以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甚至派兵协防台湾。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解放军解放台湾。1954年,美台签订《中(即台湾)美协防条约》。
1955年,美国国会通过《台湾决议案》,授权美国总统在必要时可动用武力保卫台湾。同年11月,根据《中美协防条约》,美军在台成立“协防司令部”及“军事顾问团”。
1953年元旦,蒋介石进一步提出“军事第一、反攻第一”的战略思想,“攻势作战”的军事战略基本确立。这一时期,国民党当局基本奉行“依美求存、伺机反攻”的“攻势作战”战略。
扩展资料:
台湾军事战略的变迁:
1、蒋介石时期的军事战略
1949 年,蒋介石败逃台湾后,迅速在台湾建立官僚资本主义体系,通过垄断经营控制台湾的国民经济命脉,从而得以在台湾政治生活中占据绝对优势。即蒋家王朝的既有模式在大陆败亡后,又在台湾重新开花结果。
这一时期台湾军事战略的总体构想是:依靠美国的保护伞,积极发展进攻力量,等待有利时机反攻大陆。其本质是“攻势作战”。
2.蒋经国时期的军事战略
20 世纪70 年代初,蒋经国逐渐成为台湾的实际控制人。这一时期以尼克松访华为标志,中美关系开始缓和,美国不再支持台湾的反攻计划,反而开始疏远台湾。蒋经国认识到,没有美国支持的台湾无力抵御来自大陆的进攻。
蒋经国时期台湾军事战略虽然表面上说“攻守兼备,攻防一体”,其实失去美国支持的台湾已无反攻之心,因此其本质是“攻守一体,以守为主”。
3.李登辉时期的军事战略
这一时期台湾相对于大陆的综合实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但在军事战略上却再也不提“反攻”二字。1999 年李登辉为配合2000 年大选,进一步提出“有效吓阻,防卫固守”,前后文字的调换,“吓阻”显得更加重要。
李登辉时期台湾军事战略的本质是“守势防御”。
4.陈水扁时期的军事战略
2000 年陈水扁上台后,继续坚持“有效吓阻,防卫固守”的战略。但是从2002 年开始,陈水扁重新煽动台独势力,极力鼓吹“以武拒统”的思想,台湾的军事战略也进行了调整,提出了“决战境外”的战略思想,强调要将“守势防御”改为“攻势作战”。
这一时期台湾的军事战略,从根本上说还是“守”字当先,顶多是更加强调“攻势防御”,而绝不是陈水扁表面上说的攻势作战。
5.马英九时期的军事战略
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马英九时期的军事战略从新回到“防卫固守,有效吓阻”。,马英九时期台湾军事战略的本质是:“防守反击”,依托坚固的防御体系削弱对方的军事力量而保存己方战力,在适当的有利时机再择机实施有力的反击,从根本上说这也是一种“吓阻”的方式。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台湾军事战略演变:回归守势有助两岸和平发展
关于近代中美关系的历史事件
1、1919威尔逊牺牲中国绥靖日本
在19世纪,美国的对华政策常常唯英国马首是瞻,之后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对华外交也逐渐独立。1900年前后,欧洲列强各自在中国划定势力范围。为保护在华利益,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承认列强的势力范围和既得权利为前提,要求他们向美国开放。
对中国来说,这一政策的正面意义是提出了要“保护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此后三十多年,“门户开放”成为美国对华关系基本原则。
2、1945-1949罗斯福与杜鲁门盟友撤离中美反目
和一战时很相似,二战开始阶段美国保持中立,直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次日,美国向日本宣战;同日,中国也正式对日宣战,这时中日战争已经打了4年。
接下来4年中美进行了一系列合作:双方达成5亿美元的贷款协定,美国将军史迪威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美英三国在开罗举行首脑会议,讨论对日战略,《开罗宣言》宣告日本必须归还中国领土。
罗斯福关于战后世界的构想中,中国扮演着重要角色。他的“四大警察论”,设想美、英、苏、中,以类似世界理事会的方式来维持和平。把中国列入四强部分是出于礼貌,部分是因为美国在亚洲需要有一个支持者。因此,美国不顾英国反对,支持中国成为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3、在1945-1950年,中国的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美国对国共两党的态度一开始就有所不同。日本投降当日,杜鲁门命令日军只能向蒋介石政府投降就很说明问题。1946年7月12日——一天前,司徒雷登刚被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国共内战全面爆发。美国调停国共纠纷失败后,开始援助蒋介石打内战。
1949年8月发布的美中关系《白皮书》中美国承认抗战胜利后对蒋介石政府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多达22.5亿美元。但随着国军的败退,1948年末美国开始调整政策,从“阻止中共取胜”变为“阻止中国成为苏联附庸”。
1949年初,司徒雷登就开始与各国大使接触,主张各国外交官留在南京。4月23日南京解放,各外国使团中只有苏联大使随国民党政府迁往广州。周恩来让与司徒雷登有师生之谊的黄华去南京军管会担任外事处长,与他进行私人接触。
1949年8月2日,司徒雷登离开中国。美国驻华使馆和各地领事馆人员留守原地“观察”中国。1950年1月,中方收回美国在北平的兵营等房产后,美国终于撤走了全部驻华人员。
4、1972尼克松与基辛格借力中国抗衡苏联
朝鲜战争、台海危机、敌意的政策使两国的正常关系中断了20多年。在此期间,双方长达15年(1955-1970)的大使级会谈只是各说各话:中国想要解决台湾问题、被美国冻结的资产;美国劝中国放弃武力统一、加入限制武器的谈判。
136次会谈只达成了一个协议,西方媒体称之为“聋子的对话”。
中苏早在1959年就已不和,美国的决策层却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意识到这是个战略机会,直到老罗斯福之后美国总统中少有的现实派尼克松走上前台。
1968年9月,获得总统候选人提名后不久,尼克松在接受一次采访时说,“我们必须不断寻求机会与她谈谈,也与苏联谈谈。我们必须不只注意是否发生了变化,我们也必须找机会制造变化。”她,指的是中国。
机会来得很快。1969年春天,中苏两国发生边境冲突。当年夏天尼克松做了个不寻常的决定:放弃虚耗时日的中美现行对话机制,引入中国为转化力量,打破美苏两极对峙局面,建构战略性三角关系。
1971年7月,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由巴基斯坦中转秘密访问北京。为了躲避媒体,他先公开访问了南越、泰国、印度等国,最后在巴基斯坦的欢迎晚宴上假装肚子痛,被送往总统别墅“治疗和修养。
次日凌晨,他登上了飞往北京的专机,专程前来迎接的中方代表和领航员早已在机内恭候。由于基辛格访问印度只用了两天,他“在巴基斯坦的时间”也不能超过48小时,以免“厚此薄彼”。当天中午专机抵达北京,下午周恩来就同他进行了会谈。
开始,基辛格有点紧张,照着事先准备的稿子念,后来看到周恩来面前只放了一张写着要点的纸,他也收起文件夹侃侃而谈起来。结果包括飞机上的时间,只用了17小时就顺利完成密访。双方约定把尼克松访华安排在第二年的春天。
7月16日,中美同时公布双方达成的《公告》。当年10月,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席位。
2月27日,中美达成《上海公报》,次日发表——其中有一条显然针对苏联: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一年之后,双方又发布一份公告,同意将共同“抵抗”任何国家在“全球”建立霸权的企图。
美国与中国合作,苏联的最佳选择只能是缓和与美国的紧张关系。莫斯科原本对安排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松的峰会反应冷淡,拖拉了一年多;结果,基辛格密访北京不到一个月,就迫不及待邀请美国总统去莫斯科——安排在尼克松访问中国仅3个月后。
次年,美国和越南签署和平协定,美军撤出了越南。中美双方互设联络处,走向关系正常化。
5、1989老布什艰难维持中美关系
中国驻芝加哥前总领事王立向记者描述老布什和基辛格的分别:“基辛格跟你见10次也不记得你是谁,老布什见过你一次就认得你了。”这天分显然对从政有利。
1989年1月,老布什就任美国总统。仅仅一个月后,他的第一次出访就是到中国——这在美国总统中是前所未有的。1970年代当驻华联络处主任那段经历使他对中国怀有特殊感情。
所以他担任总统后亲自主持对华政策,而不是由国务院或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一些美国的中国学家说他就像是“国务院中国处的主管”。党内的保守派反对他一上任就访问中国,刚好日本天皇去世,他就利用这机会在参加葬礼后到了中国。
老布什见到了邓小平,邓对中美关系感到满意,又说,戈尔巴乔夫将于5月访华,谈得好的话,中苏关系也可以正常化,但不可能恢复到1950年代,也就是说中苏不会结盟。老布什放心了,向邓保证说,“在我4年任期结束时,中美关系一定比现在更牢固、更好。”
在此之前,中美关系尽管时有波动起伏,总体上比较平稳。尼克松因“水门事件”下台之后,他的后继者继续寻求对华关系正常化。1978年12月16日(北京时间)中美发表了《建交公报》,两天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开幕。这并不是偶然的巧合。
在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大战略中,与美国关系的正常化是重要的一环。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邓小平访问美国;1982年中美《八一七公报》发表,两国关系进入了偶有小风波的蜜月期。根据盖洛普民意调查,1989年初,70%的美国人对中国有好感或极有好感。
1989年6月5日早上,尼克松跟老布什通了电话,认为要看长远,与中国的关系不能断绝。老布什同意。
6、2018年外交部副部长郑泽光谈中美关系
2018年3月26日,外交部副部长郑泽光应邀出席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第19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并发表题为“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演讲。
郑泽光就中美关系表示,中国和美国分别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保持中美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两国在诸多领域的合作也远远超过在个别领域的竞争。中美和则两利,斗则俱伤。
中方历来重视发展中美关系,愿同美方相向而行、一道努力,实现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中美之间存在一些分歧很正常。对此,不能动辄把自身的问题归咎于对方、在战略判断上犯下根本性错误,那样只会损人害己、搞乱世界;而应采取客观、理性的态度,多做换位思考、相互适应。
最重要的是,要始终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通过化解和管控分歧避免中美合作大局受到干扰。
扩展资料:
中美关系或美中关系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之间的国家关系。一些媒体将中美关系称为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2011年的《中美联合声明》确认中美双方将共同努力,建设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这是中美双方对中美关系的最新的定位和表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美关系
dos的攻防
DoS是Denial of Service的简称,即拒绝服务,造成DoS的攻击行为被称为DoS攻击,其目的是使计算机或网络无法提供正常的服务。最常见的DoS攻击有计算机网络带宽攻击和连通性攻击。带宽攻击指以极大的通信量冲击网络,使得所有可用网络资源都被消耗殆尽,最后导致合法的用户请求就无法通过。连通性攻击指用大量的连接请求冲击计算机,使得所有可用的操作系统资源都被消耗殆尽,最终计算机无法再处理合法用户的请求。如: * 试图FLOOD服务器,阻止合法的网络通讯 * 破坏两个机器间的连接,阻止访问服务 * 阻止特殊用户访问服务 * 破坏服务器的服务或者导致服务器死机 不过,只有那些比较阴险的攻击者才单独使用DOS攻击,破坏服务器。通常,DOS攻击会被作为一次入侵的一部分,比如,绕过入侵检测系统的时候,通常从用大量的攻击出发,导致入侵检测系统日志过多或者反应迟钝,这样,入侵者就可以在潮水般的攻击中混骗过入侵检测系统。 DoS 攻击 (Denial of Service,简称DOS)即拒绝服务攻击,是指攻击者通过消耗受害网络的带宽,消耗受害主机的系统资源,发掘编程缺陷,提供虚假路由或DNS信息,使被攻击目标不能正常工作。实施DoS攻击的工具易得易用,而且效果明显。仅在美国,每周的DoS攻击就超过4 000次,攻击每年造成的损失达上千万美元{irl。一般的DoS攻击是指一台主机向目的主机发送攻击分组(1:1),它的威力对于带宽较宽的站点几乎没有影响;而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简称DDoS)同时发动分布于全球的几千台主机对目的主机攻击(m:n ),即使对于带宽较宽的站点也会产生致命的效果。随着电子商业在电子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信息战在军事领域应用的日益广泛,持续的DoS攻击既可能使某些机构破产,也可能使我们在信息战中不战而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子恐怖活动的时代已经来临。 DoS 攻击中,由于攻击者不需要接收来自受害主机或网络的回应,它的IP包的源地址就常常是伪造的。特别是对DDoS攻击,最后实施攻击的若干攻击器本身就是受害者。若在防火墙中对这些攻击器地址进行IP包过滤,则事实上造成了新的DDS攻击。为有效地打击攻击者,必须设法追踪到攻击者的真实地址和身份。
中美三大联合公报是什么
中美3个联合公报是指上海公报、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和中美就解决美向台出售武器问题的联合公报。一、上海公报 1972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正式 发表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联合公报。联合公报是美国总统理查德·尼 克松2月21日-28日访问中国期间,同中国领导人多次会谈后,于27日在上海达成协议后形成的文件,故又称“上海公报”。联合公报 的发表使两国间中断了20多年的交往得到了恢复。公报中,双方回顾 了经历着重大变化和巨大动荡的国际形势,阐明了各自的立场和态度, 并确定了共同的基本原则。它对指导两国关系的发展迄今仍具有重大的 意义。 二、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双方发表两国决定自1979年1月 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在公报中,美国承认“中 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 的一部分”,“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 其他非官方关系。”重申上海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并决定 1979年3月1日互派大使并建立大使馆。 美国政府于1979年1月1日同我建交,并于即日宣布与台湾断 交,同年4月撤走全部驻台美军,并于1980年1月1日正式废除于 1954年12月2日与台湾签订的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此后,美 台双边事务改由美方的“美国在台湾协会”和台湾的“北美事务协调委 员会”两个非官方机构处理。三、中美就解决美向台出售武器问题的联合公报 1982年8月17日,中美两国政府就分步骤直到最后彻底解决 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发表了联合公报。双方重申了上海公报和中美 建交公报所确立的指导中美关系的根本原则。对使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 的问题,中国的立场是:美向台出售武器是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中国 坚决反对;同时考虑到历史的因素,从实际出发,同意美国在切实尊重 中国主权的前提下,逐步减少直至最后终止向台湾出售武器。美国方面 作出三点承诺:1、美向台出售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不超过美中建交后 近几年的水平;2、美国准备逐步减少对台的武器出售;3、经过一段 时间使这个问题得到最后解决。
0条大神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