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500多万条个人信息是如何被泄露的?
江苏无锡500多万条个人信息是被楼盘销售、房产中介、装修公司等十几家企业单位倒卖泄露的。
近日,江苏无锡警方破获一起非法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5名,涉及楼盘销售、房产中介、装修公司等十几家企业单位。涉案公民个人信息达500多万条,非法获利近百万元。
据办案民警介绍,住户信息被倒卖的渠道有很多种,首先是楼盘开发商内部人员流出,其次是各小区物业管理人员或保安等,还有一种就是来自中介、装潢公司所掌握的内部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含楼盘业主姓名、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资产情况等私密内容。
民警称,小区刚刚交付还没有装潢,这样的名单就是一个文档,大概在五千到一万元一份,但是如果这个名单上的小区已经交付三年,价格就慢慢趋低,两千元左右。目前,犯罪嫌疑人周某、丁某等人已被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扩展资料
增强防范意识,拧紧个人信息安全阀:
个人信息关乎个人的尊严、隐私,也具有社会公共属性,非法提供、出售,特别是非法获取个人信息达到一定数额就会构成侵犯公民信息罪,此类犯罪零成本,但获利高昂,且目前处于缺乏保护状态,因此要加强惩治力度。
治乱需用重典,要树立法律的权威,随着科技的创新发展,相关的执法、立法及司法要跟得上,形成个人信息保护的防火墙,互联网再大也不能大过法网。要加强源头治理,对非法信息买卖方实施全面监管,网络平台也要履行审核监管职责。
当然,仅仅依靠平台的自律还远远不够,每个人也要自觉重视个人信息保护,既不能麻痹大意,也不要上当受骗。
参考资料来源:法制现场-江苏无锡500多万条个人信息遭泄露 倒卖信息产业链被查
江苏无锡500多万条个人信息泄露,这是怎么回事?
看到这个新闻,真的是让人感到触目惊心!然而,事实就是如此,这是警方破获的一起非法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相关的公民个人信息就达到了500多万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护个人隐私显得至关重要!
事故梳理
近日,江苏无锡警方破获一起涉及侵犯个人隐私信息的重大案件,无锡几乎所有小区业主的信息都被泄露,抓获犯罪嫌疑人15名,累计查获的个人信息达到了500多万条。涉及的内容主要有楼盘名称,业主的姓名,业主身份证号,手机号码,楼栋号,甚至还有房产面积等等。
通过调查发现,这些信息被倒卖的渠道有非常多种,其中最直接的就是楼盘开发商内部人员流出,其次就是各大小区物业管理人员或者保安将信息泄露,其他的也就来自于中介,还有一些装潢公司等等内部信息。
涉及到的隐私数量之多,着实让人咋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有隐私吗?真的让人感到不寒而栗,就像生活当中时刻被人监督一样。
事件本质
非法倒卖公民个人信息,等待他们的必将是法律严惩!我们只有做好自己,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其他的也就只能随缘了。然而这次背后让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就是: 怎么才能赚到钱?
很多的人就想着一夜暴富,然而,现实生活中真的有这种可能吗?有是有,但是是极少数,所以就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就动起了歪心思,就想着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来换成金钱,殊不知已经违反了法律。
赚钱需要心安理得!倒卖他人的隐私就会给社会公众安全带来隐患,相关人员是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且现在明文禁止,这就是违法行为,为何还有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说到底还是利益驱使啊!
事件反思
其实从个人的生活经验来看,在公众环境下保护好隐私,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留下自己的相关信息。当然,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当中这一条是少不了的,或多或少都要留下自己的一些相关信息。比如说名字,身份证号,手机号码等等。如果一旦发现自己的信息外露是可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可以进行质问,并且寻求正当合法的途径去解决问题。但是,我们总是这么想的: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损害,也就不追究了,其本质上也就助长了这些人的“大胆”心理。
所以说能别留下信息就尽量别留,不然的话真的是一大堆麻烦事情,一大堆电话,让人防不胜防啊!
江苏一教培机构非法获取学生信息10万余条,这一机构会被如何处罚?
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调查中,还尚未有结果,不过肯定涉嫌刑事责任了,还会面临高额罚款。
这个培训机构通过学校的校讯通购买了家长和学生的真实信息
校讯通是家长和学校联系的平台。通过学校的校讯通,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看到老师布置的任务等等。因此,注册一个学校校讯通的账号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也是为了方便老师及时联系家长。
学校校讯通出售真实信息
然而,学校校讯通的工作人员出售了那些信任自己的客户的信息。校讯通是在一定利益的驱使下,将平台上注册的家长和学生的信息卖给培训机构,让培训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电话和广告推广,这对于家长来说是非常可恨的。
当事人已处理完毕
警方表示,学校校讯通的几名负责人已经被处置,将根据法律法规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作为一个企业,作为一个平台,你应该知道你的责任和使命是什么,不能为了赚钱就忘了良心。
谁在买卖这些个人信息?
虽然中小学生的个人口袋里没钱,但他们的父母有钱。有了他们的个人信息,各种课程销售机构就能找到他们,卖课程赚钱。相比过去高成本的广告和增加曝光度的宣传方式,购买学生个人信息并精准销售的成本要低得多,但有违法嫌疑。据警方称,这一个人信息是由学校内部系统管理员泄露的。
信息泄露应引起重视
个人信息属于隐私,而某培训机构的销售人员却能比家长更了解学生,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此,我们必须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同时,学校应该负责保护学生的个人信息。如果学校先出了问题,学生和家长都会束手无策。
江苏无锡500多万条个人信息遭泄露是怎么回事?
2020年3月19日,江苏省无锡市公安局惠山分局钱桥派出所的民警在工作中获得线索,一家装潢公司营销人员李某在网络聊天群内买卖无锡多个小区业主的个人信息,内容涉及楼盘名称、业主姓名、身份证号、电话号码、楼栋号、房产面积等。在李某上线周某手机聊天软件的收藏夹内,民警发现了150多个以各大小区命名保存的业主信息,总共有50余万条。
办案人员调查得知,周某最初的业主信息,是向一个名叫丁某的人购买的。江苏无锡市公安局惠山分局钱桥派出所民警周廷瑜表示:丁某曾经也是装潢行业的,在2018年的时候辞职了。从2018年到今年期间,一直从事于倒卖住户信息。
目前,周某、丁某等人已被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扩展资料
倒卖的个人信息的渠道
办案民警发现,信息被倒卖的渠道有很多种,首先是楼盘开发商内部人员流出,其次是各小区物业管理人员或保安等,还有一种就是来自中介、装潢公司所掌握的内部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含楼盘业主姓名、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资产情况等私密内容。
江苏无锡市公安局惠山分局钱桥派出所民警周廷瑜介绍,例如小区里的一些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将住户名单随手拍照,下班后制成表格文档,再打印出来,作为新鲜的一手资料,1条住户信息卖到大概五到十元。
泄密案例有哪些?
泄密案例1
“轮渡”木马病毒使他们不知不觉间泄密
互联网络通全球,居家能晓天下事。如今,现代人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了。在享受互联网方便、快捷服务的同时,与之相伴而生的各种风险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黑客攻击、网上陷阱、网络犯罪、网上窃密等令人防不胜防。近期发生于的泄密事件多与互联网病毒有关,尤其是“轮渡”木马病毒,其窃密手段非常隐蔽,用户在不经意间极易造成泄密。
所谓“轮渡”木马病毒,就是运行在互联网上的名为AutoRun.Inf和sys.exe的病毒程序,其“感染”的主要对象是在国际互联网和涉密计算机间交叉使用的U盘。当用户在上国际互联网的计算机上使用U盘时,该病毒便以隐藏文件的形式自动复制到U盘内。如果用户将该U盘插入涉密电脑上使用,该病毒就会自动运行,将涉密电脑内的涉密文件以隐藏文件的形式拷贝到U盘中。当用户再用该U盘连接国际互联网时,该病毒又会自动运行,将隐藏在U盘内的涉密文件暗中“轮渡”到互联网上特定邮箱或服务器中,窃密者即可远程下载涉密信息。
以下两起案例,是近期发生真实泄密事件,都属于典型的由“轮渡”木马病毒造成的无意识泄密事件。
小刘,是某机关一名干部,平时好学上进,表现突出,被组织上定为政工干部培养苗子。2006年经组织推荐,小刘被送政工班培训。去学习前,小刘特意将自己平时在机关撰写的计划、总结等涉密资料存入U盘,准备在学习期间进行学术交流。学习期间,小刘多次上网查阅资料,并用该U盘下载参考资料。在此过程中,“轮渡”木马病毒自动驻存于U盘中,将小刘存储的涉密资料悉数“盗”入国际互联网。事后查明,小刘泄密的资料达32份,他因此受到降职、降衔的严肃处理。
董教授,是某大学知名教授,平时工作兢兢业业,经常加班加点在家备课。由于需要查阅资料,他家中的电脑接入了国际互联网。董教授白天在办公室办公电脑上工作,晚上在家用个人电脑工作,经常用U盘将未完成的工作内容在两个电脑间相互拷贝。自2005年以来,董教授办公电脑内的二百多份文件资料竟鬼使神差般地“跑”进了互联网,造成重大泄密。经上级保密委员会审查鉴定,涉密文件资料达三十多份,董教授受到降职降衔、降职称的严肃处理。
因保密防范知识缺乏造成的泄密实在令人遗憾!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类似这样不该发生的一幕却在不断上演。这两起案例非常具有代表性,充分反映了部分涉密人员保密观念淡薄、信息技术知识特别是网络安全防范知识欠缺、单位网络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当前,在一些单位,由于缺乏对安全保密知识的宣传教育,缺乏对移动存储介质使用的严格管理,涉密人员对安全保密防范知识不懂不会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甚至连安全保密的基本常识都不了解,由此造成的泄密事件防不胜防。因此,抓好安全保密知识的宣传教育,严格对互联网的使用管理,不仅是各单位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必须认认真真抓好,确保人人了解,人人知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范泄密。(摘自湖南省国家保密局网站)
泄密案例2
我国破获首例网上泄露国防重大机密案
这是一起在互联网上泄露某国防重点工程秘密案,是我国目前破获的首例网上泄露国防重大机密案。
1999年5月19日,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安全小组联络员,在互联网上发现一篇介绍某国防重点工程研制进度、近期研制规划和总装、试验情况,以及中央、军委领导亲临研制现场的有关情况的文章,立即将该文下载并报告成都市安全局。通过侦破,是航空工业总公司某研究所工作人员郭某所为。
郭某,1992年7月毕业于一所全国知名的重点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承担国防重点工程任务的某研究所工作。他参加了该工程的设计工作,并先后两次被公派出国培训,对该工程的研制进展情况比较熟悉。应当说良好的学习基础加之良好的工作环境,他完全可以将自己锻炼成一位知名专家和学者,甚至会在不久的将来承担起重要的业务工作。 但他由于经不住物质利益的引诱,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擅自离开单位到某信息技术开发公司打工,并担任该公司主办的某论坛的"版主"。不辞而别数月之久,该研究所为严肃工作纪律,于1998年7月将其除名。
1999年5月7日,郭某在家通过拨号上网,看到有关该工程的一些内容,抱着"别人的信息都不准确,自己从事过这项工作应当有责任发表一篇最权威的文章"的心理,于在线状态下编写并发表了该文。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依法判处郭某有期徒刑8个月。(摘自杭州市国家保密局网站)
一 原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法院黄松仁泄密案
黄松仁,原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法院院长。他曾有着当兵18年,入党37年,从事政法工作19年的光荣历史。 1994年,连云区法院审理蒋玉春挪用公款案时,蒋妻杭某为救丈夫,使出浑身解数,除了给黄松仁送去金饰、烟酒等物品外,把自己也搭了进去。黄松仁被女色和金钱所俘虏,对杭惟命是从,他不仅将有关案卷材料私下复印180多页交给杭,还在审委会上力主为蒋玉春开脱罪名,致使蒋玉春被判无罪,后因检察机关抗诉,此案不得不重新审理。 黄松仁与杭的“铁关系”不胫而走,一些案犯的家属纷纷找杭帮忙。1994年至1996年间,连云区法院在先后审理4个贪污、受贿案件时,4名案犯的妻子通过杭的引见,给黄松仁送来了大笔金钱和贵重物品,黄松仁笑纳之余,向案犯家属提供了大量办案侦察的案卷资料,并采取授意行贿人翻供、指使办案人员削减赃款、直接干涉案件审理等手段,千方百计为案犯开脱罪名,减轻处罚。在上述5案的审理中,黄松仁共向案犯亲属泄露机密级案卷材料多达119件,收受贿赂款物折合人民币93708元。黄松仁因泄露国家秘密罪、受贿罪、徇私枉法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并没收非法所得。
二 计算机网上泄密案
利用网络传递信息方便快捷,但利用互联网传递涉密信息,在方便自己的同时,也方便了境外的间谍机构。用涉密计算机上网浏览、传递涉密或不涉密信息都是十分危险的。别有用心的人不但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涉密信息,还可以通过操作系统的漏洞侵入涉密计算机硬盘。也许当一些人津津有味地上网浏览时,间谍也正在津津有味地下载着我们的国家秘密。
2002年3月,某市某区教委为传达文件需要,竟将上级下发的涉密文件贴在与国际互联网相联的区教育信息网上。经鉴定,其中共3份属机密级国家秘密,2份属于秘密级国家秘密。
2002年2月,华北某学院教师刘某将涉密科研项目申请书(秘密级)在互联网上用电子邮件形式传递,造成泄密。6月,该学院另一教师将7项涉密科研成果(秘密级)在互联网上用电子邮件传递,造成泄密。还是6月,该学院教师王某将两篇涉密文章在互联网上用电子邮件形式传递,造成泄密。案发后,学院给予三起泄密事件的责任人行政警告处分,并进行通报批评。
2002年9月,某部委研究室工作人员张某违反计算机保密管理规定擅自在载有机密级文件的计算机上安装上网设施,从互联网上下载资料。致使计算机中有关统战工作的机密级文件被窃取,最后竟出现在某国的网站上,不仅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而且在国际上也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三 空军某部将歼十飞机图纸外卖个体废品收购站案
2005年某部空军机关,将我国歼十飞机维护及飞机构造生产图纸、流程工艺要求等几百张机密图纸,给个体收购站当作废品处理,经发现后及时进行了制止,处理了当事人。
0条大神的评论